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哪个作品? 岳阳楼记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”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。 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朝廷里做官则为百姓忧虑。 这句话是“定语后置”和“省略”句式,“之”字是作定语后置的标志,“居”字后面则省略了介词“于”。 正常句式应该是:高居(于)庙堂则忧其民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指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,是一种定语后置”和“省略”,出 处: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。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(1046年)。 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,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,庆历五年(1045年)滕子京重修岳阳楼,请范仲淹作记。 并附上一幅《洞庭晚秋图》,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岳阳楼,只凭借此图写出了《岳阳楼记》。 《岳阳楼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,其中的诗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广为传颂。 方明通过对原作精准的演绎表达了自己的理解,其中“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”一段更是林籁泉韵一般婉转动人。 范仲淹(989年8月29日-1052年5月20日),字希文,汉族。 苏州吴县人。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 范仲淹政绩卓著,文学成就突出。 他倡导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 有《范文正公文集》传世。 发布时间:2024-03-19 11:15:23 来源:我勒个去 链接:https://www.5lg7.com/article-641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