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谁提出来的? 荀子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荀子提出来的。 《荀子·礼论》记载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;君师者,治之本也。 无天地恶生? 无先祖恶出? 无君师恶治? 三者偏亡,则无安人。 故礼,上事天,下事地,尊先祖而隆君师,是礼之三本也。 ”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荀子提出来的。 《荀子·礼论》有名《礼记》是荀子所著的一本书籍。 荀子的著作,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,经过刘向的编订,删去重复的,定著三十二篇。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,因学问博大,“最为老师”,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“稷下学宫”的“祭酒”(学宫之长)。 荀子(约公元前313年-公元前238年),名况,字卿,华夏族(汉族),战国末期赵国人。 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政治家,世人尊称“荀卿”。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,因“荀”与“孙”二字古音相通,故又称孙卿。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,后为楚兰陵令。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,在人性问题上,提倡性恶论,主张人性有恶,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,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。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‘性善论’比较,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。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,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,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。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,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“外王学”。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,形成了富有特色的“明于天人之分”的自然观、“化性起伪”的道德观、“礼仪之治”的社会历史观,并在此基础上,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。 发布时间:2024-01-29 11:00:00 来源:我勒个去 链接:https://www.5lg7.com/article-5647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