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精忠报国形容哪些人? 内容: 精忠报国一般形容报效祖国,为国家竭尽忠诚并牺牲一切的人。 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驻守在条件艰苦环境下的战士,比如边疆战士、维和警察、消防战士等等。 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中国历史人物(南宋爱国抗金名将岳飞)的典故。 它形容精心忠诚,报效祖国,为国家竭尽忠诚,牺牲一切。 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驻守在条件艰苦环境下的战士,比如边疆战士、维和警察、消防战士等等。 在清朝之前,“精忠报国”为“尽忠保国”。 精忠报国的语法是联合式,一般作谓语、定语使用。 精忠报国出自《北史·颜之仪传》:“公等备受朝恩,当精忠报国。 ”意思是你们都备受朝廷的恩泽,应该为国家竭尽忠诚,报效祖国。 岳飞少年时期,为人沉厚寡言,常负气节。 喜读《左氏春秋》、《孙吴兵法》等书。 曾拜周同(《说岳全传》等改为“周侗”)为师,学习骑射,能左右开弓。 不久周同病故,岳飞每逢初一、十五,都亲到坟上祭奠。 岳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,学习刀枪之法,武艺“一县无敌”。 岳飞生有神力,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,开腰弩八石,“时人奇之”。 宣和四年(1122年),童贯、蔡攸兵败于契丹,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(河北正定县)招募“敢战士”以御辽(一说是为征辽)。 岳飞应募,经过选拔,被任命为“敢战士”中的一名分队长。 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。 贼寇陶俊、贾进在相州作乱,岳飞请命前去除害。 岳飞表现突出,带领百骑骑兵,用伏兵之计,生擒二贼以归。 同年,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。 岳飞辞别刘韐,离开军队,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。 宣和六年(1124年),河北等路发生水灾,岳家生计艰难,岳飞为了谋生,前往河东路平定军(山西平定县)投戎,被擢为偏校。 靖康元年(1126年),宋钦宗赵桓反悔割地,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,二次南下围困开封。 赵桓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,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。 在相州城里,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,收编溃兵。 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、奴役的情形,心中愤慨,意欲投军,又担忧老母年迈,妻儿力弱,在兵乱中难保安全。 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,积极勉励岳飞“从戎报国”,还为岳飞后背刺上“尽忠报国(后世演义为‘精忠报国’)”四字为训。 岳飞牢记母亲教诲,忍痛别过亲人,投身抗金前线。 发布时间:2023-06-09 11:10:35 来源:我勒个去 链接:https://www.5lg7.com/article-3310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