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什么的独特魅力? 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。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《韶》乐,被深深吸引,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。 他说,“想不到《韶》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。 ”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。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,吃肉都不知味道。 形容专心一意,全神贯注,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。 现亦用以形容清贫,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。 出自于《论语·述而》:"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,曰:'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 '"朱熹集注:“盖心一于是,而不及乎他也。 ”孔子在齐国听到了《韶》乐,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,他说,“想不到《韶》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。 ”韶乐,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,优美至极。 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,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,“乐其可知也:始作,翕如也;从之,纯如也,皦如也,绎如也,以成。 ”(《论语》八佾篇第三·二十三)。 孔子晚年对《诗经》作过音律修正,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。 孔子对音乐的感悟、理解能力极高,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,立即如痴如醉。 韶乐的主旨,是歌颂虞舜的功德,音乐古朴平和、悠扬悦耳,后来孔子评价韶乐,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”。 三月不知肉味,对一般人而言,可能有些夸张,但沉醉在艺术之中,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,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,忘记了感官的刺激,却是时常有的事情。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对此事的记载,多了 “学之”两个字,“与齐太师语乐,闻韶音,学之,三月不知肉味”。 大概司马迁认为孔子光听到韶乐就“三月不知肉味”有点不可思议,于是加上“学之”二字。 因为孔子自述其“好学”,并且“发愤忘食”,为了学习韶乐的演奏,三月不知肉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。 不过这是不是司马迁臆测,很难断定。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还记载了孔子跟师襄子学鼓琴的事。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,十日不进。 师襄子曰:“可以益矣。 ”孔子曰:“丘已习其曲矣,未得其数也。 ”有间,曰:“已习其数,可以益矣。 ”孔子曰:“丘未得其志也。 ”有间,曰:“已习其志,可以益矣。 ”孔子曰:“丘未得其为人也。 ”有间,有所穆然深思焉,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。 曰:“丘得其为人,黯然而黑,几然而长,眼如望羊,如王四国,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! ”师襄子辟席再拜,曰:“师盖云文王操也。 ”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,一连学了十天,也没增学新曲子。 师襄子说:“可以学些新曲了。 ”孔子说:“我已经熟习乐曲了,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。 ”过了些时候,师襄子又说:“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,可以学些新曲子了。 ”孔子说:“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,还不可以学新曲。 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。 ”过了些时候,孔子肃穆沉静,深思着什么,接着又心旷神怡,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。 说:“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,他的肤色黝黑,身材高大,目光明亮而深邃,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,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! ”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,说:“我老师原来说过,这是《文王操》呀”。 对于音乐,孔子钻心到如此地步,不仅熟习乐曲,熟练掌握弹奏的技法,而且能够从中领会乐曲的意蕴志向,甚至体会到了乐曲作者之为人,看来,对于至美的音乐,孔子“三月不知肉味”绝不是夸张之辞了! 发布时间:2023-05-27 11:17:23 来源:我勒个去 链接:https://www.5lg7.com/article-3182.shtml